藩国木马走进长安一棵老树作品赏析
时间:2020-07-14 23:19:39 来源:望德堂环保厂家 浏览量:1
经吉春先生引见与他相识,更幸运得到他的一本散文集《采风录》。
这本书,设计装帧,朴素到家,一幅纯绿色的山村风景画却吸引了我。山间坡上,一群鸟儿乱飞;山下河边,乡民欢呼雀跃。封底一片空白。除了正儿八经的书名大字外,并没有什么绚丽的色彩和浓郁的渲染。看着这本简洁与雅致的书面,就对作者心生敬意。心里捣鼓: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竟如此的平实如水?留空白的地方,是想让读者思索些什么?带着好奇,我开始阅读这本书。
打开扉页,在一片橘黄底色的背景下,镶嵌着一幅宛如织锦飞舞着的白色图案,一位风吹散发的村姑在田间远望,像是寻觅着什么。
当我再次端详着“采风录”和“雷达”字样的时候,似乎看见作者开阔的视野了。
当我好奇地、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第一个单元时,我明白了:作者是在广漠的高山大川和无边无际的田野里追风、捕风,并采风的!
它使我走出了城镇,疾驰在草原,进入大山,沟壑,丛林,沙漠,田间,看到这些,不由得就开阔了眼界,是一派我未曾见过和感受过的新天地!是我从来也没有探求过的民间文艺的新天地!
由于尝到了风野空气的清新和甘甜,就如饥似渴地接读了后两个单元。
“丰富,博学,深奥,精彩!”我不由得又发出赞叹。
全书分三部分:“采风录”,“秦声录”与“艺论录”。还有精彩的前言和后记。
如果说,“采风录”部分,是对现时还存活于民间旷野古老艺术横向记录的话,那么“秦声录”部分就是对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积淀于陕西地域文化的纵向论述的了。而集作者文艺理论精华的“艺论录”部分,则是作者向陕西民间文艺、古典艺术学习的丰富的理论成果了。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这就是该书价值之所在和必然的逻辑了。
读“秦声录”这部分,仿佛回到了三千年前“秦风”“豳风”民歌产生的秦、豳故地,听着浩荡的“华夏之声”走来,听老翁、老妪击节唱《诗经》;继而走到秦,汉,听民间酒会“击缶,弹筝”,听华县罗敷村采桑妇唱《陌上桑》,听上林苑的月琴和各地汇聚起来的民歌,听延安万花山响起的《木兰辞》,看汉中乐工演出的《麦秀》歌舞;又步入盛唐,听安万善吹觱篥,听康昆仑弹琵琶,看唐王耍丑角,听诗人唱《渭城》《清平调》《长恨歌》《琵琶行》,听白居易的《新乐府》,看高适、王之涣、王昌龄酒楼对“歌诗”,看公孙大娘舞剑,听章怀太子李贤的《黄台瓜辞》;继而走到宋朝,听凤翔老尼唱《柘枝》,听郴州父老奏“羯鼓”,听鄜延将士唱战歌,听居于商州的王禹偁的《畲田词》,薅草号子,听《月儿弯弯照九州》;再走到元代,看属于元曲杂剧之类的“韩城秧歌”、“合阳跳戏”,进而又走进明代,听明王子朱载堉《醒世词》中的《十不足》;再走到清代,听《红纱扇》、《绣荷包》,还有秦腔和迷胡曲子。最后,才走到今天,采集、欣赏陕北的信天游、陕南的茅山歌和陕北踢场子、关中社火、陕南羊皮鼓、端公戏之类的各类民间艺术了……
这使我清晰地看出,作者为探求秦地民间文艺的真谛而付出了多么苦涩的艰辛!如果没有深入农村对民间文艺实地考察的艰苦历程,没有对其透彻的剖析和感悟,能写出《艺论录》那些说理充分、思想深邃和抒发美学见解的论文来么?
读完后,我又不愿放下这本书,而是久久地回味。回味几千年中国的文明史,回味关中方言、秦域文化在整个华夏文化系列中的重要地位,回味保护、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这不只是一本散文形式的游记,这是一本作者饱蘸生命热情和怀着一颗守护中华民族文化的赤子之心的著作。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滋生在三秦大地土壤民歌的形象解读。每一个章节几乎都有对某种乐歌、戏曲的抒写。都是徒步于遥远的穷乡僻壤,一句一句采录下来并给以生动描绘的乐歌。
读罢《延安行》,怀思鲁艺风。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许多青年人都去了延安,那是这个革命圣地对人们磁铁石般的旗帜召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育下,一大批文艺工作者,走向民间,深入群众,学习民间文艺,通过创作,服务于广大工农兵群众。他们身居延安,情系延安,其为大众服务的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成为他们终生从事文艺工作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使其受用一生。当年的鲁艺师生,后来都成为中央文艺部门的领导或骨干,影响了整个文艺界和后辈的青年人。
现在也有好多青年人去那里,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见了宝塔山,也会有惬意的新鲜感,但会同许多在这里经受革命熔炉锻炼过的“老延安人”一样的感受么?
“心口呀莫要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要把眼睛挡住了。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楼定宝塔山……”
作者用贺敬之这首诗歌,告诉读者,延安除过美景与宝塔山之外,还有更加珍贵的东西,那就是洋溢在这类诗歌里的延安之情。作者说,革命民歌不仅有思想性、哲理性还有还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性与感染力。在《延安行》这篇短文的后面,作者以一首早在四十年代就流行的歌曲结尾,意味深长:
“你是灯塔,
愿照耀黎明前的海洋。
你是舵手,
掌握着航行的方向。
……”
宝塔红灯,照亮了延安的黎明,也照亮了雷达先生的采风路程。
我注意到,在《采风录》里,作者把容纳1 篇之多的文章汇集于《延安行》这组专题,是有深刻含义的。它是说,他的采风,是沿着“鲁艺”之路行进的。这就是毛主席说的到“大鲁艺”中去学习民间根文艺,并在他的基础上去创造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新文艺。
先列“延安行”,然后才列“还乡行”、“商山行”、“汉中行”、“安康行”和“西欧之行”的。它们,既是独立性的分篇展示,又是地域性的综合归类;既是纵的乐史记述回顾,又是横的扩展延伸。但都是用那条“大鲁艺”思维链条链接起来的。
这些文章,写于1962年至196 年。在这个时段,我们这一代还没有出生,作者就已经奔赴在挖掘、整理民歌艰苦坎坷的道路上了。作为一个起步不久的青年诗人来说,我真庆幸能在雷达老师的门下补上这重要的一课而感到无比的幸运。
今日的雷达先生,已经白发苍苍,回首往昔,他已经在民间文艺这条路上奔波五十多年了。《采风录》所记,是多么珍贵的一笔文化财富啊!它对我们这些未曾经历过采风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就是一部最难得、最经典的关于“采风学”的教科书!
《采风录》“延安行”章节,把榆林采风部分归入,是由于延安、榆林同属陕北地域文化的缘故。“冰把凉”的文章。是描写70来岁的老艺人张云亭演唱情景的;《三访冯明山》,是描写当年鲁艺师生(有诗人何其芳、李季等)采访过的说书艺人的。如果,没有这些老艺人的传承,怎么会有“信天游”和“冰把凉”之类的乐歌能流传于后世呢?
之前,我并不知信天游为何物,更不知他那偷偷复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来自农牧生活而经过许多“无名氏”作者千锤百炼形成的艺术性。先生一篇短文,启开了我的智识之门:
“我谓榆林三大美:沙蒿、红柳、桃花水。
曲曲弯弯的桃花水,从一团团沙蒿和一簇簇红柳的身边缓缓流过,那是一幅最瑰丽的画,是朴实的美。
沙蒿根深,枝繁,叶茂;红柳姿美,色艳,漂亮;桃花水悠长,清亮,甘甜。
沙蒿坚韧、刚毅、顽强,能吃苦,耐大劳,长于遮风挡沙,很像陕北后生的健体和性格。
红柳直爽、开朗、多情,爱梳理,喜歌舞,藐视数九寒天,多似榆林姑娘的娜姿和胸怀。
从沙窝窝深层涌出来的桃花水,却像是一条诉说着陕北历史的长河,是世世代代的受苦人,经千百年的挖掘并酿出来的蜜酒。
信天游,似乎与他们都有联系。其根深如沙蒿,其色美似红柳,而那甜丝丝的味道,怕也是由驼峰山上,流淌下来的那股清亮亮的桃花水浇灌出来的。”
透过这些诗歌化了的散文,我从心底里真的喜欢上了作者笔下的这座榆林古城和毛乌素的沙漠风景了,更喜欢上了作者笔下的那些信天游和“冰把凉”之类的歌诗和曲调了。还有作者笔下那些淳朴、聪颖、多才多艺的歌手和老艺人。他们,才是真正的诗人、歌者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人。
作者年纪轻轻,就已经奔赴在一条坎坷难行的道路上,令人敬慕。而这条路,在今日“物化”和“外化”的文化时代,又有几人是愿意行走的呢?我想,若果没有那时艺人的歌唱,没有雷达先生们的采风,我们或许已经听不到、或不易理解那些优美的信天游和“冰把凉”的了。
从《采风录》中的足迹来看,作者不仅行走在边远的乡城,还行走在矿山、工厂,手工艺作坊。在陕北,他在定边沙窝记“顺天游”,“爬山调”、“蒙古牧歌”;在靖边荒漠记“骆驼调”、“大秧歌”、“说书调”;在清2284涧黄河畔记“道情”、“碗碗腔”、“革命民歌”;在南郑巴山,记“茅山歌”、“采茶歌”,“哭嫁歌”、“背佬歌”、“”搬运歌”、“祭歌”、“红色歌谣”;在安康白河,记“汉江号子”、“挖地号子”、“船工号子”……他背着铺盖,一路行走,一路整理与记录。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是何等的不易与辛苦!
正因如此,他积累了大量的原生态民歌及其背景资料,学到了许多关于民间乐歌的鲜活知识,赢得了关于民歌理论的话语权。由采风录、秦声录、艺论录三部分辑成的这本《采风录》,连同作者另一部诗集中的许多诗论性的诗歌,都是其丰硕的理论成果,只是散文部分是形象化了的“论文”而已。
于此,我真正理解了“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的深刻含义。
纵观此书,它的珍贵价值,乃在于它真实地记录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陕西地域原生态民歌的基本状况及其生存的环境,是有其难得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
六十年代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因经济的飞速发展,那时本已处于衰落时期的原生态民歌就有了衰落的迹象,但还大范围(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山区)普遍地存活着,流传着。可如今呢?在四通八达的高速路旁,在茫茫草原的大片油田,在机械化耕作的庄稼地里,是已经很难见到、听到的场景了。所以我说它“珍贵”。
我想,对于我们青年一代诗人来说,也有其值得借鉴的应用价值。
从事现代诗歌创作的诗人,他们大都没接触,或不了解陕北“信天游”、关中“秦岭山歌”和陕南“茅山歌”这些传统民歌艺术,而作者的这本书,至少让从事现代诗歌写作的年轻人,对三秦地域的民歌有了一些了解。了解这些民歌,对现代诗歌的创作和发展,就会产生继承传统、创作现代诗歌的动力。或许,有人以为这些民歌以及有关的传统民间艺术对我们并不重要,但当你阅读这本《采风录》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种看法是幼稚的。
民歌,流动着母文化的血液,是中国传统的根脉,它是从古代民歌的源头,顺其历史诗歌发展的长河,悠悠而下,经过曲曲弯弯的河谷一波一波流淌下来的。这就是雷达先生所说的“母文化”和“根文化”的理论精髓。他锲而不舍地走采风之路,其艰苦探索“母文化”源流的执着精神,雷鸣般地震撼了我的心灵。在我的眼里,他,不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也不是一位普通的艺术家,他是在长期艰苦挖掘、整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掘矿者、探宝者、护卫者和应用、发荣这些宝藏的领路人。难怪他在孩提时期,就从母亲那里学得了那么多的儿歌,也学会了许多的“秧歌调调”。原来他自小就受到民间文艺的熏陶和教育了。
他在《妈妈的歌》一文中这样写道:
“可以这样说,在我学艺的道路上,妈妈是我最早的启蒙老师。我是听着妈妈的歌长大成人的,也是唱着妈妈的歌走上艺术之路的。
妈妈是我的生身之母,但妈妈唱的歌儿却是我的艺术之母。
谈人生,我忘不了妈妈对我的情;讲艺术,我忘不了妈妈唱给我的歌!”
如果说,两三千年前《诗经》里《关雎》,《伐檀》《东征》《七月流火》等农歌、牧歌、战歌、情歌、颂歌、哀歌等,是我国民歌之根的话,那么其后才有秦歌、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曲的孳生、发展与繁荣。而留存于乡间的民歌,正如雷达先生所说“它,都是历史的产物”。
民歌,与方言、音韵、戏曲、曲艺、民间器乐、民间工艺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方面的采录、研究,在《采风录》里,都有详尽的篇章,看后大开眼界,发人深省。
我敬佩雷达先生的一专多能和艺术知识的博大精深,敬佩他能把很枯燥的专业理论文章,用优美的语言写出篇篇富有动态活力的、具有艺术收藏价值的文章。这样的写法,在当今的艺术研究者中,怕是不多的吧!
请看他对民歌的阐释:
“民歌确如清泉水,质纯,声脆,色清,味甜。如果说我们的新体诗歌,真正能做到像毛主席教导的那样从民歌中汲取养料的话,那他定会生气勃勃,日趋健美。”
共 5749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走进“长安一棵老树”的心灵》,是诗人夏红雪全面评论民间艺术家雷达先生《采风录》的力作,可喜可贺!“经吉春先生引见与他相识,更幸运得到他的一本散文集《采风录》。”是的!当时她激动地牵着雷手让我为他俩照相!历历在目!欣赏佳作!倾情推荐!【吉春】 【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08:25:2 赏读!长安文化。
2楼文友: 12:10:5 欣赏诗人的文字。
问好夏红雪。 诗是一只空篮子,放进自己的生活!
手足多汗用什么喷雾如何缓解小孩肠绞痛半岁宝宝拉肚子怎么办
-
微博围剿狗肉煲酱并要求海天下架该产品位置
微博围剿狗肉煲酱 并要求海天下架该产品微博围剿狗肉煲酱 并要求海天下架该产品 01:45:42出处:络点击:1657 ...[详细]
2022-06-03
-
得了猫鼻支猫咪是不是会流眼泪位置
得了猫鼻支,猫咪是不是会流眼泪?得了猫鼻支,猫咪是不是会流眼泪? 15:12:59by 蜜蜜儿猫咪得了猫鼻支家长都非常害怕,猫鼻支的死亡率能达到50%,说...[详细]
2022-06-03
-
影片爱犬正雄向前冲演员在公园宣传位置
影片《爱犬正雄向前冲!》演员在公园宣传影片《爱犬正雄向前冲!》演员在公园宣传 15:22:52出处:络点击:1128 ...[详细]
2022-06-03
-
影响阿拉斯加食欲的原因位置
影响阿拉斯加食欲的原因影响阿拉斯加食欲的原因 08:49:45出处:络点击:2675 导读: 注意观察阿拉斯加的进食状...[详细]
2022-06-03
-
防疫是保证苏格兰牧羊犬健康的前提位置
很多狗狗总是会出现生病的现象,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很不理解的,其实这就说明了我们给苏格兰牧羊犬的防疫没做好,所以才导致了苏格兰牧羊犬总是生...[详细]
2022-06-03
-
防治过敏疾病教你治疗柴犬的食物过敏症位置
过敏疾病对柴犬的身体健康危害也是非常大,有些时候病情严重了,也是会危及到柴犬的生命安全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柴犬的过敏症状主人们一...[详细]
2022-06-03